上海土地市场惊现“双轨狂飙”!824亿协议出让的秘密与421亿土拍的凉意鸿泰利创
当上海内环一块巴掌大的宅地卖出16.23万元/㎡的全球级楼板价时,同一时期的郊区土拍现场却频频举起“底价成交”的牌子。这座城市用两种截然不同的逻辑卖地——协议出让半年狂卷824亿,公开土拍四轮只收421亿。冰与火的温差背后,藏着上海城市更新的生存法则。
最新市场监控显示,2025年1-5月上海通过协议出让成交的涉宅地块总额冲上824亿元,接近去年全年总额(1035亿)的80%。与此同时,公开土地拍卖仅完成4批次交易,总金额421亿元,不足协议出让的一半。更值得玩味的是,公开市场溢价率断崖式下跌,四批次共成交11块地,仅3幅出现微弱溢价。
协议出让的主力军鸿泰利创,是市中心那些“烫手山芋”。徐汇东安新村旧改地块组成的“巨无霸套餐”,在今年初以523亿总价定向出让。这块硬骨头涉及2000余户居民搬迁,拆迁谈判拉锯近十年。若按常规招拍挂,光保证金就能吓退90%房企。但通过政企协商、分期付款、捆绑开发的定向模式,从启动拆迁到完成出让仅用11个月,刷新上海旧改效率纪录。
南京西路核心区的“袖珍宝藏”——静安区愚园路地块,楼板价拍出16.23万/㎡天价。这块不到6000㎡的土地,前身是散布着石库门里弄的零星旧改区。开发要求堪称变态:保留7栋历史建筑、限高24米、配建文化展厅。通过协议出让锁定某央企后,政府用配套费返还等政策工具,平衡了开发商的历史保护成本。
闪电式推进的旧改背后,是游戏规则的改写。与公开拍卖“举牌定生死”不同,协议出让更像是房企的“政审”考场。虹口北外滩某地块招商时,区政府明确要求:“企业须具备超高层建筑开发经验,承担配套幼儿园建设”。这类量身定制的门槛,让民营房企的入场券变成“奢侈品”。一位中型开发商总工苦笑道:“现在内环的地,我们连报名表都摸不到。”
再看公开土地市场鸿泰利创,调控的刀法愈发精准。政府将地块分成“肥瘦组合包”:虹口内环地块被争抢至38.2%溢价,楼板价飙到11.75万/㎡;但搭配出让的宝山杨行地块,虽离地铁仅800米,却因“15%保障房配建+中小套型占比70%”的严苛条件,最终底价成交。用城央地块的高溢价补贴刚需地块的低利润,这是上海平衡市场的神操作。
土地市场的双轨制,正在重塑房企生存法则。2025年至今,上海宅地拿地金额TOP5房企清一色为央企/国企,其中通过协议出让获地的占比73%。某沪系房企投资总监透露:“我们全年200亿拿地预算,80%盯着长三角二三线城市。在上海?只敢看看五大新城的边缘地块。”当国资巨头在静安寺造顶豪,民企在临港拼保障房,地产行业的鸿沟已不可逾越。
协议出让看似高效的背后,暗藏成本传导暗流。前述静安寺地块折算可售住宅成本超过21万元/㎡,远超周边二手房均价。徐汇滨江某协议地块开发时,因成本过高被迫调整规划:原定的长租公寓改成了大平层,社区商业缩水30%。最终买单的还是购房者——某项目验资门槛从500万跳涨到2000万,把改善群体直接挡在门外。
为破解成本困局,上海摸索出新的“接盘”模式:国企先通过协议拿地,再通过上海联交所挂牌引入合作方。虹口北外滩项目在拿地三个月后,就挂出“寻求股权合作”公告,要求合作方“具备豪宅操盘经验”。此前的前滩润璟项目由陆家嘴集团联合华润开发,保利外滩序BUND45则集结了三家国企。这种“政府定菜谱、国企买菜、民企炒菜”的模式,试图兼顾效率与市场活力。
讽刺的是,看似精妙的双轨制,正在制造新的矛盾。徐汇滨江某高端项目因缩减配套遭业主维权,控诉书直指“协议出让绑架产品品质”;而公开市场青浦地块因利润薄无人问津,被迫二次挂牌。更深远的影响在于价格信号扭曲——内环天价地王反复刺激市场神经,某中介朋友圈刷屏“静安寺破16万!再不买永远踏空”,刚需客恐慌性涌入五大新城。
当协议出让占比从2023年的24.7%飙升至2025年的66.2%,我们不得不思考:效率至上的旧改模式,会否让上海陷入“豪宅围城”?当城市更新变成巨头们的定制游戏,那些承载市井烟火的石库门、老厂房,会不会在资本裹挟下异化为奢侈品橱窗?而普通购房者为效率付出的溢价成本,又由谁来计量?
股宝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